我公司第一屆余熱發電技術交流暨售后服務推介會議隆重召開
發布時間:
2012-05-25
2012年5月17日,由南京凱盛開能環保能源有限公司主辦、杭州鍋爐廠協辦的“2012年第一屆南京凱盛開能余熱發電技術交流暨售后服務推介會議”在南京隆重開幕。會議以“創新交流、增值服務、構建高效節能技術服務售后平臺”為主題。
節能產業符合國家“十二五”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方向,余熱發電是節能服務容易形成產業規模的重要技術,近年來發展迅速,涌現了一大批行業的從業人員。南京凱盛開能環保能源有限公司是專門從事熱電聯產及自備電站、工業余熱回收發電、資源綜合利用及清潔能源和新能源開發的高新技術企業,已經成為國內節能技術服務行業的龍頭企業。公司為滿足行業從業人員溝通交流的需要,適應公司大客戶增值服務要求,超值服務、構建高效節能服務售后平臺,決定定期舉辦余熱發電技術交流會,2012年第一屆南京凱盛開能余熱發電技術交流會在此背景下召開。
會議首先由南京凱盛開能環保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宋紀元致歡迎詞。他非常感謝一直以來信任與支持凱盛開能的各位業主的光臨。凱盛開能今后將秉承科技創新,加強售后服務理念,堅持綠色發展。
杭州鍋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葉國華致答謝辭,他強調將加強合作與交流,實現互利共贏,體現余熱發電的社會效應與經濟效益,同時葉國華也表示非常自豪能與凱盛開能結成戰略合作,為廣大業主服務。
中國建材西南水泥利森水泥副總裁張雄在賀辭中感謝凱盛開能提供了這樣一個行業內余熱發電運營與管理的交流平臺,他表示西南水泥今后將繼續提高余熱發電管理水平,把企業的節能減排工作邁上新臺階。
華新水泥余熱發電部部長方茂盛在運營技術發言中提到凱盛開能承建了華新的14座余熱發電電站,在投運中余熱發電效率高,運營穩定,雙方合作愉快。
隨后,凱盛開能副總經理侯賓才介紹了凱盛開能的余熱發電最新研究成果,他就余熱發電的技術發展方向及行業發展趨勢做了系統闡述。凱盛開能質控與后期服務部部長占建波做了“凱盛開能流程化系統化的售后服務體系平臺推介”的主題報告,他詳細介紹了凱盛開能在質量控制與售后服務中創新工作,得到了與會代表的一致好評。
凱盛開能投資管理部主管萬學忠與大家分享了“與水泥廠有關的節能補貼、優惠政策”,通過介紹后,大家對國家鼓勵余熱發電等其他水泥企業節能減排的優惠政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山鋁水泥科長蔣利華介紹了山鋁水泥余熱發電精細化管理經驗,他介紹說,山鋁水泥在凱盛開能的協助下,制定了系統、科學的余熱發電管理規章并落實至各細節,真正做到了精細化管理,蔣科長還就某些運營運營案例做了分享,許多代表對山鋁的經驗深以為然。
凱盛開能不僅是國內余熱發電的排頭兵,對于水泥窯垃圾協同處置廢棄物也投入了大量的技術研究,凱盛開能的技術中心研發部研發工程師劉學爐介紹了公司的水泥窯協同處置垃圾技術及相關應用前景,通過他的介紹大家對于凱盛開能的水泥窯協同處置垃圾——中低溫氣化技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華新赤壁熟料分廠廠長吳俊華帶來了華新赤壁的余熱發電運營管理經驗,他從華新赤壁的窯系統到余熱發電做了整體介紹,從2009年7月至今,華新赤壁的4000t/d熟料生產線累計發電1.9億千瓦,華新的經驗是落實三級巡檢制度,并將余熱發電與窯操作崗位相結合,共同管理考核。吳俊華還與大家分享了實際操作參數與常見故障排除經驗。
凱盛開能的市場經營部節電板塊工程師沙學松做了“節電技術和節電工程”的演講,沙學松介紹了變頻調速節電技術、無功補償節電技術等前沿科研成果。關于節電工程有照明節電工程、能源監控信息系統、合同能源管理等多種手段可以實施,為企業帶來更大的節電效果。
下午會議的主要內容圍繞著“共性運營專業技術需求的集中培訓”展開,各企業代表踴躍發言。
首先是凱盛開能工程設計部部長方明詳細介紹了凱盛開能在余熱發電設計的技術亮點,凱盛開能最大的特點是具有專利的一體式AQC余熱鍋爐,復合式空冷系統和篦冷機取風設計也是凱盛開能能在國內水泥行業余熱發電占據接近20%份額的法寶。
鍋爐和汽輪機是余熱發電的核心設備,余熱鍋爐、汽輪機和發電機的維護運行管理水平直接決定余熱發電機組效率。杭鍋集團技術部部長瞿云富、青島捷能汽輪機集團設計處主任潘洪濤和東風電氣集團東風電機設計部電機室主任徐大江分別介紹了鍋爐、汽輪機和發電機的維護和運行管理經驗。
會議還就余熱發電其他關注熱點進行了交流,凱盛開能質控與后期服務部副部長蔡淑桂主要講解了余熱發電關鍵設備的使用注意事項及典型故障案例分析;凱盛開能項目管理部高級調試工程師史效武介紹了化學水處理維護和運行經驗;凱盛開能余熱電站站長王鵬分享了余熱發電提高發電量的實際操作經驗。
與會代表普遍表示這次會議對于今后實際生產操作帶來幫助,轉變了一些觀念,很有意義。
以下是相關行業網站的鏈接:
2、 中國節能服務產業委員會:http://co.emca.cn/n/20120522100813.html
相關新聞

推動綠色新能源,共建美好未來